查看原文
其他

疫情下的建筑师访谈2:回想艰辛创业走来的这几年

食堂君 AssBook设计食堂
2024-08-30
📣 /

你好,这是一个不定期更新的访谈栏目。
疫情下的我们也许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及自省。
采访的初衷很简单,就是我作为一个创业者觉得今年很像一个轮回,5年前行业里涌现的创业者们出圈的出圈,回归设计的回归设计,那这一轮下来我们学到了什么?是不是可以分享互相的经验教训,然后好好活下去,好好精进自身。
感谢参与采访的设计师及经营者与我们分享心声。如果你也有想要表达的,请留言给我,也许我会来采访你哟。
下面,就一起来看看他们说了什么吧~



01.
不太理解正能量的-


1.毕业年限
王:本科毕业13年,研究生毕业5年。

2.从业经历
王:建筑师5年,大学教师5年。


3.创业年限
王:2年。


4.创业机遇
王:刚开始主要是一些展览和策展机会。我们的工作领域比较泛文化,也希望形成一个区别于主流的、更关注当代性议题的建筑话语圈和新领域。

5.今年前的经验、状况
王:在我的设想里我们有两个部门,负责赚钱的叫BILLS,主要做建筑项目,负责赔钱的叫PILLS,主要做独立出版,展览什么的。研究和商业最好能滚起来,互为镜像。后来我们发现赔钱的部门越做越好...这期间有不少行业大佬和朋友都对我们有过合作和帮助,要感谢他们的赏识PILLS才能撑到现在。另外我在学校任教,还有各种社会事务,精力过于分散也是个问题。希望以后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帮我管一下工作室。

6.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?
王:我们才刚起步,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永远在焦虑吧,有人的时候没项目,有项目的时候没人,或者生存和自我表达之间的平衡问题,或者低调合群和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问题,总之,人到中年,就是最大的变化。最近南都周刊对我有一个采访,这个文章最后是一个问句,他说,你敢不敢继续做一个青年?确实是特别好的问题。

7.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。
王:做事情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寻找同伴的过程。有的时候要相信感觉。人生苦短,不要不值得的事情上消耗。

8.目前最关注
王:我关心这次疫情之后会不会给中国带来改变。如果这么大的伤痛和牺牲都不能带来改变,我想这是每一个人的耻辱。但在这个环境下,我其实比较悲观。我同意黄居正老师的话,除了感动的眼泪,记得把一部分泪水留给悲伤,把另一部分泪水留给愤怒,如果还有剩余,请把最后一滴眼泪留给你自己。

9.目前最困惑
王:没有什么困惑,只有困难,有困难解决困难就行了。

10.你怎么看未来
王:并不乐观,但这不意味着每天活在悲伤里。我不太能理解正能量,负能量也可以很开心啊。

王子耕导演作品“Beijing Blue”截图
作为“营造参谋”参与电影《邪不压正》的制作,还原老北京建筑与街巷也做了一回“路人甲”

装置《自然》

“MONEY” Pills2019-2020年度主题研究


02.
创业作为修炼的-


1. 毕业年限?
林:本科毕业13年,硕士毕业11年。
2007年9月至2009年1月
就读于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校(AA School)设计研究实验室(Design Research Lab),获建筑学硕士学位。
2002年9月至2007年7月
就读于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,获建筑学学士学位

2. 从业经历?
林:2015年3月至今
TOPOS DESIGN,创始合伙人
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
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现代都市院,主创建筑师
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
Zero Architects,合伙人
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
CHORA建筑与都市事务所(CHORA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),实习建筑师

3. 创业年限?
林:2009年刚回国,就和朋友做工作室,以室内项目为主,人生的第一次创业。2年半后,为了能了解建筑设计的全流程,我选择了去大型设计院工作。2015年,第二次创业,成立了TOPOS DESIGN,至今共5年。

4. 创业机遇 ?
林:2009毕业,英国正值金融危机,导师Patrik Schumacher (Zaha Hadid Architects合伙人)让我去北京或者广州的分公司,我犹豫了下,选择了回上海,因为离家近。初生牛犊不怕虎,没去投简历,直接和朋友开了第一家工作室。2015年,在设计院呆了3年后,遇到一个很好的项目机会(与明日大师合作的汉中路地铁站艺术装置),同时判断建筑行业会有大变革(个人工作室的创业市场),毅然辞职创立了第二家工作室,即TOPOS DESIGN。

5. 今年前的经验、状况?
林:我们尝试了很多方向(或者叫试错),客户包括传统开发商,政府机构,国内外企业,初创品牌及私人客户。近两年,我们的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城市更新,深耕新零售空间,以及探讨生活方式。我们认为,高楼大厦的间隙,将成为年轻建筑师的机会和挑战。去年,我们把工作室搬到了位于市中心的传统里弄,希望能真实的体验这个城市。

6. 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? 
林:自我的觉醒。
我们新工作室所在的房子叫MEEM HOUSE,一楼是小型画廊,二楼是办公空间,三楼是airbnb。MEEM是ME与EM的镜像关系,我希望在这个空间里,每个人都能寻找到真实的自己。创业,类似于一种修炼,让我更明白自己要什么。

7.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?
林:建筑师,我认为,是一个很古典的行业,和这个迅猛的时代有点脱节。18年的学习与工作,我仍然热爱这个职业,因为把房子盖起来,真的是一件很激动人心的事情。如果仍然热爱,就值得坚持。我们也可以拥抱这个时代,我们需要speak out,勇敢的表达自己。引用AA School的校训,design with beauty,build in truth,与君共勉。

8. 目前最关注?
林:对内,关注工作室的标准化管理,逐步建立适合小型工作室的设计标准。
对外,关注环保可持续的材料与建造技术,并应用到实践项目中。

9. 目前最困惑 ?
林:一切都很清晰,最困惑的应该是儿子的家庭作业。

10. 你怎么看未来?
林:未来取决于过往,未来的人类世界有迹可循,好好的经营当下,就是对未来最好的期许。

汉中路地铁站艺术装置(与明日大师合作)

林晨的办公室 - meem house_画展

林晨的办公室 - meem house_roof


03.
不断“灰”跨界的-


1.毕业年限?
苏:2011年同济硕士研究生毕业

2.从业经历
苏:2011-2013年  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创作中心
2013-2016年   上海JHD建筑
2016年至今   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

3.创业年限
苏:2016年至今

4.创业机遇
苏: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之后,整个中国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掀起了草根创业的浪潮,我是“随波逐流”的从2015年开始关注互联网思维及创业的各种信息,也参加了很多线上和线下的活动和课程。由于个人比较喜欢和关注混凝土创意产品,2016年5月份辞职创业后和德国reckli合作出品了几款小的水泥产品、水泥墙砖和装饰混凝土板,之后又和几个建筑师朋友一起开了展示混凝土材料可能性的concrete bar餐厅,但做的并不成功。于此同时比较幸运的是恰逢民宿行业的风口期,通过民宿圈和朋友的介绍承接了几个民宿项目的整体设计。在混凝土材料产品、concretebar餐厅和整体设计并行经营了近两年后,灰空间最终回归到了以整体设计为核心的建筑事务所。

5.今年前的经验、状况
苏:事务所创立至今,期间出现过一些波折,但整体来看灰空间一直在谨慎且良性的发展。近几年,项目市场处在整体减速期,但在诸如存量更新、乡村实践、绿色生态、数字化建造等设计细分领域,设计师仍然在进行更多突破边界的探索。作为一个规模不大,且不把项目数量而是品质作为第一要务的事务所,我们正在经历的行业发展减速期,反而造就了仔细打磨设计的好时机。

6.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?
苏:从建筑师到经营者,再从经营者到建筑师的转变,是认知的两次迭代。

7.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。
苏:(1)精准定位,深耕至少一个有价值的细分领域。大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推动小事务所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,某种程度的被标签化好于在市场中丧失核心竞争力。(2)深耕细分领域之外不拒绝更多领域的尝试。数字时代中,很难如二十年前那样预测未来几年市场的发展,因此设计师需顺势而为,拥抱变化,在急速变革中寻求突破。(3)在设计中更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。关注设计给人带来的关爱、真实和情感上的触动;这往往要求设计师具有更敏锐的感知力,更丰富的体验,以及更依赖感觉的设计方式。

8.目前最关注
苏:目前最关注的和很多人一样是疫情的情况,希望疫情尽快结束。

9.目前最困惑
苏:事务所发展方向是比较清晰的。

10.你怎么看未来
苏:当下和未来是对过去的再发掘、再审视、再想象和再创造,无论社会和科技如何发展,建筑作为一种最富诗意存在,建筑师作为超越历史和技术知识的创造者,是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的。
灰空间项目实景图
灰空间项目实景图
灰空间曾经开发的水泥产品-冰桶


04.
灵感想要长胖的-

1. 毕业年限?
盛:2006 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

2. 从业经历?
盛:2007年进入BIAD  1A1工作室(期间创建灵感日报网)
2011年创建灵感日网
2012年开创意店
2014年加入某设计公司并于2016年并入三磊设计
2019年创建惟与设计

3. 创业年限?
盛:2012年创意店
2019年惟与设计

4. 创业机遇?
盛:开创意店:设计院工作五年左右时第一次被行业中的一些不理想刺痛,于是怀着大量理想主义精神和设计师情怀去跨行创业,这也是导致最终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。
创办惟与设计:开店失败后又经过五年建筑设计行业的“回炉”,对行业的认知相对成熟,对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也更加清晰,于是和当初开创意店的朋友,再次联手二次创业。
【灵感日报】网站的创立其实还是源于这个朋友…他当时发给我一个网站,说里面的内容很好,我看过后发现那些内容我都见过。于是想,不如也搞个网站,把我的发现也分享给别人看。
于是灵感日报便有了,这类的设计资讯网站当时并不多,所以早期关注的人还挺多的。但当时没有对网站做更深层的思考,所以在最好的几年它一直在原地踏步,以至于后来自媒体火了以后,被无情的赶超。
多年来一直以个人情怀在支撑站点更新,近一年来随着个人精力的分散,网站的维持出现问题,所以也正在寻找它的归宿。

5. 今年前的经验状况?
盛:19年9月份离职和朋友从无到有把惟与设计工作室搭建起来,到春节放假前已经完成了两三个项目。也有一定的回款率,如果没有疫情事件,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再发展。

6.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?
盛:设计师往往会被自己的设计情怀打败,创业的最大收获在于让自己不断发现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律,同时再回到设计时的角度会更全面,态度会更端正。


7.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?
盛: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,逐年清晰什么是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情,舍弃一些不太重要事情,合理安排精力和时间这很重要。

8. 目前最关注?
盛:调理好身体,太瘦了,希望增重,保持好的健康状态,向钟南山学习。

9. 目前最困惑?
盛:长点肉怎么那么费劲……

10. 你怎么看未来?
盛:我一般不会做长远计划,是真的不会,我觉得未来的各方面因素太多了,无从判断,比如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,让年前的许多计划安排全部错乱。所以我只给自己制定处事法则,去应对万变的世界。
我相信,任何时代,任何社会背景之下,都会有与之匹配的生存之道。

之前经营过的创意店铺

灵感日报页面



05.
Stay foolish的-


1. 毕业年限?
郭:2012年硕士毕业,工作8年

2. 从业经历?
郭:毕业后在设计院工作了3年;
辞职后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,主要从事乡建,在创业的前两年为了改造一个小村落把公司搬到山里驻场一年,然后回到上海工作至今

3. 创业年限?
郭:5年

4. 创业机遇?
郭:几个同济规划专业的师兄去莫干山创业做“洋家乐”(当时还没出现“民宿”这个词),参与了其中的方案设计,慢慢进入了乡村这个崭新的世界,做了一些小房子。

5. 今年前的经验状况?
郭: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方面,一直都在打破认知的状态,其中有收获也有教训:一个项目从各专业开始设计到建造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做成好的作品。

6. 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地方是什么?
郭:对内来讲是自身设计思维方式的梳理,对外是和人相处以及交流的方式。

7. 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?
郭:竭尽全力,会有好的回报。

8. 目前最关注?
郭:人的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设计的影响。

9. 目前最困惑?
郭:本命年会发生什么。

10. 你怎么看未来?
郭:现实所有的既定规则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改变,未来充满希望。
不做狭隘的人,不杞人忧天。
对现实存可以有“偏见”,不拒绝改变。
Stay foolish Stay hungry。

桐庐 | 未迟

林夕谷隐



\ ⏳ /


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
——温斯顿·丘吉尔



未来可期,最后我们用王子耕的装置作品《制造人类(夏娃)》结束今天的访谈。


在当下,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更深的必要,去思考人类和社会的未来与链接。


如果未来充满未知的期待,那么当下就是最值得珍视的。


希望每个人都活出自己的色彩。




- END -
想要突破现状的你「在看」吗?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AssBook设计食堂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